•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重庆新闻
  • 新疆新闻联播》有关文化报道的框架分析
  •   在当今世界的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我国文化形象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不仅可以优化我国整体的文化形象,还可以给新疆带来直接利益。新疆作为我国对播的重要窗口,如何在对播的过程中凸显新特的文化魅力以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本文以新疆《新闻联播节目》为研究对象,找出其有关新疆文化的报道,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出新疆是通过怎样的新闻框架来建构新疆文化形象的。研究表明《新疆新闻联播》对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文化创新较为缺乏等方面。

      文化历来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与媒介,其作用的发挥既无处不在,又无可替代。在当今世界的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的作用日益凸显。首先,表现在它与、外交等因素一起构成了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1];其次,文化所包含的意味较隐蔽,的接受阻力较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的有效策略。作为我国文化形象建构的子系统,新疆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播,既服务于我国整体的文化形象,又能给新疆带来直接利益。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在对播的过程中新疆特色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新疆的助推作用,这就需要传媒积极进行文化的。以其先进的特点,理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新疆文化的重任。新疆作为新疆重要的主流,肩负着新疆对内政策方针、引导社会、对外宣传新疆的重要责任和。其《新疆新闻联播》节目涉及新疆重要的、、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对外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关于框架的定义,根据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定义侧重于新闻框架的效果,由恩特曼提出。以该定义为基础的框架研究,可以用调查法来考量受众框架在接受新闻文本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借此找出传者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的相互关系[2];第二类定义不局限于选择,而是把框架看成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美国学者盖姆森指出,“‘框架’是一组具有组织性的中心思想,不但能让相关事件产生某种意义,并什么才是主要的议题。”人们藉由框架来建构意义,以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脉络。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显示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在此定义基础上的框架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来找出文本的框架及其意义诠释方式[3];第三类定义认为“框架”不仅是意义的生产,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筛选手段。吉特林指出,这个定义侧重于传者框架。所谓传者框架指的是者在信息的过程中可能有意识、无意识(预存立场、专业化、经验地)做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4]。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定义,即由美国学者盖姆森提出的“新闻文本框架”定义。通过对2013.1.1至2013.12.31全年的《新疆新闻联播》采用10天一个间隔抽样得562个样本,通过从报道数量及内容、消息来源、报道体裁、报道倾向展开对《新疆新闻联播》有关文化新闻的框架分析。

      本研究抽样得562个样本,并将抽得的样本按照报道议题分为、经济、社会、文化、人文地理5大类。在562个样本中,按照报道数量排序分别为:新闻有178篇,占样本总量的32%;经济新闻有177篇,占样本总量的31%;文化新闻共有122篇,占样本总量的22%;社会新闻有58篇,占样本总量的10%;人文地理新闻有27篇,仅占样本总量的4%。其中,在122篇文化新闻中,有关艺术有40篇,占样本总量的33%;教育有27篇,占样本总量的22%;体育11篇,占样本总量的9%;民俗9篇,占样本总量的7%;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各有7篇,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历史有4篇,占样本总数的3%;娱乐、人文景观各有3篇,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而没有涉及文学的报道。

      内容上,《新疆新闻联播》主要是通过报道歌舞和艺术表演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新疆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新疆爱乐乐团音乐季4月上演”(2013-3-27)、“阎清秀用《阿娜尔罕》提醒幸福”(2013-4-27)、“歌舞剧《情暖天山》传递大爱”(2013-7-8)等。在展现文化生活之外,《新疆新闻联播》的文化新闻报道还着重凸显了新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木卡姆艺术 在传承中焕发新生”(2013-5-18)、“东方的蒙娜丽莎”(2013-2-24)、“胡杨墩遗址发掘展现佛教艺术风格”(2013-2-14)等。

      本研究建构的消息来源类目包括:、民间、学者、社会组织、企业。在122篇文化新闻中,除去消息来源不明确或没有消息来源,一共有91篇报道有明确的消息来源。在这91篇报道中,消息来源于民间的有45篇,占到总量的49%,几乎占据总量的一半;消息来源于的有21篇,占到总量的23%;消息来源于学者的有13篇,占到总量的15%;消息来源于社会组织的有11篇,占到总量的12%;消息来源于企业的仅有1篇,约占总量的1%。《新疆新闻联播》在文化新闻报道中,作为信息来源民间多于、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

      消息来源上,《新疆新闻联播》有关文化新闻报道中,信息来源几乎一半来自民间。如2013年5月8日的一则报道“文化带头人 丰富万村千乡文化生活”中引用了焉耆县焉耆镇文化带头人程炜的话:“把我选成文化带头人,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号召力,把老人们从家里吸引出来,然后让大家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还有夕阳红舞蹈队队员秦怀华:“特别高兴,还不是一般高兴,也会跳舞啊也会唱歌,也可以骑自行车”。在凸显民间声音的同时,也有一些来自、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声音,但这些声音所要表达的,还是对百姓文化生活和教育的关心,以及介绍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例如在 “文化带头人 丰富万村千乡文化生活”中还采访了自治区文化厅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蔡晓荣:“我们想在1万个村每个村不少于一至两个文化带头人,以后逐年培育,逐年发展壮大起来”。

      本研究将新闻报道体裁分为:评论、消息、通讯、其他。在122篇有关文化新闻中,消息体裁的新闻共有118条,占到了报道总量的96%;评论和通讯各有2条,分别占报道总量的2%。

      《新疆新闻联播》有关文化新闻报道中,消息是最主要的体裁,占到了新闻总量的96%。消息用简要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通讯社、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抽样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新疆新闻联播》在节目的最后3分钟,一般都会有6~7条,很多是一句话新闻。消息体裁的选用可以大大增加新闻量,充分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新疆新闻联播》可以适当的增加通讯、新闻特写等体裁的报道数量,可以使观众全面、细致地了解新疆、感受新特的文化魅力。

      本研究通过阅读报道文本,将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报道倾向性按照通常划分分为三类:一是褒义,即正面,包括关怀、鼓励、反歧视、行动呼吁和赞美、肯定等;二是中性,即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三是贬义,即负面,。在122篇文化新闻中,正面报道共有20篇,占到了样本总量的16%;中性报道共有101篇,占到样本总量的83%;负面报道仅有1篇,不足样本总量的1%。

      《新疆新闻联播》在文化新闻中,多以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为主,即中性报道。如:“新疆爱乐乐团音乐季4月上演”(2013-3-27)、“歌舞主题晚会《印象·二道桥》今天首演”(2013-6-28)、“新疆新增5所单独招生试点院校”(2013-3-27)等。也有直接表达赞扬之情的。如:“歌舞剧《情暖天山》传递大爱”(2013-7-8)、“东方的蒙娜丽莎”(2013-2-24)、“木卡姆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生”(2013-5-18)、“西洽会‘靓丽工程’展现新疆美”(2013-4-7)、“特色歌舞为旅途添欢乐”(2013-4-27)、“喀纳斯湖畔的天籁之音”(2013-7-28)等。报道倾向上,《新疆新闻联播》主要以中性为主,通过对事实的陈述,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心中留下大美新疆的印象,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以来,国家利用中亚五国经济衰退之时全面进驻,在中国周边形成包围态势,打着“”、“”的旗号我国的民族政策。在此背景下,新疆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新疆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遏制分化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继而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作为新疆重要的主流,其《新疆新闻联播》积极的文化新闻报道,充分展现了新疆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着重凸显了新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无疑是对“民族文化”论调的有力回击。《新疆新闻联播》对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整体上来说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象不够全面、立体、文化创新较为缺乏等方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