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要求,不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最鲜亮底色。
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学校党委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党委、校长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党委副兼任学院党委,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办公会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发展问题,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支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重大核心问题。
多措并举,建设一流学科。制定《同济大学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方案》,确立“高起点、入主流、有特色”的发展方针,推动规范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每年投入近千万“双一流”建设配套专项经费,推进马克思主义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可自主设置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后,即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确定为第一个自设一级梦见河水上涨学科博士点,努力创建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同济大学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设立马克思主义学科责任教授岗、思政理论课课程责任教授岗,强化岗位责任和薪酬激励机制。2017年以来,已引进和培养2位特聘教授和3名责任教授,目前全院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4人。
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条件保障。克服办学条件相对紧张的困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调配面积约4000平方米办公楼,并投入1400万元配备先进教学科研设施,创建优质教学科研。在图书馆开设“马克思主义专题阅览室”,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单独设立课程专项,重点支持思想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培育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群、课程链。单列申报名额和研究专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开展专项资助。在学校学报设立“马克思主义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阵地与平台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教师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潜心科研。
凝聚育人合力,提高思政课程质量。将校领导、院系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员、优秀学生、优秀校友等6支队伍引入思政课堂,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打造育人共同体。校院领导带头上“形势与政策”课、“新生第一课”;以院士为代表的知名学者思政讲坛,促进思政理论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员、优秀学生、校友通过“的力量”、“青春在西部闪光”等报告会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不断丰富思政课授课内容,融入国情党史校史,突出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等内容。积极借鉴MOOC优势,推进课程的多形态建设,开发线下线上互动、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形态和精品课程链,四门思政课均为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课程边界,打造“我身边的思政课”行走课堂,建立“乡村振兴社”、“同济梦想教室”,开展“社会实践与创新大赛”,组织学生去赴浙江黄岩实践、赴云南云龙和甘肃定西对口扶贫点支教,把思政课堂搬到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等场所,把思政课程和社会实践开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