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其中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想特别重视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创始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陈寅恪指出:“中国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之贡献为多。”这些论述比较客观。的确,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之关系”,而研究“人与物之关系”。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所形成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不仅提出适应、和谐这样的总原则,还提出许多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例如,《》中的“三宝”就非常突出,其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天我们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一定契合之处。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上的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的美感。“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自然。
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美国学者马夏尔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比起思想,我们对思想的研究相对少一些。事实上,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儒道互补”“三教合一”现象,研究和运用思想是很普遍的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
刘彻最爱的女人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