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重庆景点
  • 宁波大学:一所“80后”地方高校的逆袭
  •   然而,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方阵里,有一所不在省会城市、非“211”的高校不仅名列其中,并且成为后建校的唯一入选者。

      它就是宁波大学。1986年建校、1998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获批博士点、2017年入选“双一流”,宁波大学10年一个台阶,步步背后的故事 谢霆锋为营,从未踏空。

      宁波大学原校长聂秋华告诉记者,时,宁波只有两所专科学校,与其国家重点城市的身份很不相称。当时的宁波,到处都需要钱,也顾不上办大学。

      1984年,包玉刚应邀回到阔别35年的家乡宁波。看到地方修缮了他的祖宅,了他父母的坟茔,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为家乡做点事情。地方提了几个方案,包玉刚最后决定办大学。

      不久,包玉刚到参加回归的签字仪式,顺便向汇报了在家乡办一所大学的想法。小平同志十分支持,国务院和国家教委有关同志要具体落实好,还亲自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

      当时约定,基建等硬件部分由包玉刚筹集资金,日常运行经费由国家和省市负责。包玉刚的首笔资金2000万美元到位后,不到一年楼就起来了;在国家教委的安排下,从北大、复旦、中科大、浙大、杭大(后并入浙大)5所高校抽调了教师,师资也基本齐了。1986年新生入校,宁波大学开始有模有样。

      然而,好事多磨。1991年,包玉刚突然去世,对宁波大学持续投入的承诺难以兑现。5所大学的援建教师也干满了4年。宁波大学这艘巨轮一下子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怎么办?他们想起了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在包玉刚生前好友赵安中的积极呼吁下,邵逸夫、曹光彪、李达三、王宽诚基金会等“宁波帮”人士,纷纷解囊相助。30余年来,“宁波帮”人士累计为学校捐款近7亿元。

      如今,走在宁大校园里,几乎每一幢大楼都以人名命名。除了包氏教学楼群外,包玉书科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安中大楼、林杏琴会堂、黄陈月莉楼……每一幢大楼的背后,都跳动着“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赤子。

      “从创立的那天起,宁波大学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宁波帮’留给宁大的,不仅仅是他们捐赠的巨额发展资金,更多的则是他们带给学校和学生的给养。”

      宁波大学是在“宁波帮”人士的鼎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爱国爱乡、创新创业”是“宁波帮”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多年来,宁波大学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了“爱国爱校、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

      宁波大学党委薛维海曾长期在部门工作,负责招商引资,对“宁波帮”和宁波经济发展历程十分熟悉。他认为,一所大学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创新。“‘宁波帮’到了上海滩,全靠一个‘闯’字,船运、货贷、票据、股票等,全都是创新。”

      以2003年接受国家本科评估为例,当时很多地方高校是较为抵触的,因为刚刚经历过高校扩招,大家对本科教学质量都有些担心。宁波大学却从内心里欢迎教学评估,他们还把目标定为“确保优秀”。境外“宁波帮”也很关心这次评估结果,想知道这些年宁波大学到底办得咋样。

      当时社会浙江省内本科教学搞得好、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有多所。行业内一些权威人士也表示怀疑,“像宁大这样的学校,评个良好就不错了,还确保优秀呢”。但宁波大学不信这些,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

      信心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为了适应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更是为了学生不包分配的大形势,2001年宁波大学实行了“平台+模块”的本科教学。平台指的是学科基础,模块指的是专业方向,按照这种模式将课程灵活组合,以满足学生面向就业市场的需求。

      宁大人清楚地记得,当时评估专家组组长是湖南大学校长谷士文,起初对“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些怀疑。谷士文本人是计算机专家,一到学校就直奔信息学院,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调出来看,找教师和学生了解的具体内容。

      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的教师多是刚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企业的真问题,给评估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后,宁波大学如愿获得了优秀等级,也成为当时20多所获得第一批优秀院校中唯一后成立的大学。

      迎评不是目的,还在继续。2005年,学校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08年底,宁波大学“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成为全国30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以“宁波大学1986创梦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平台……

      “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是宁波大学教育教学的旨。目前,学校拥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个,建有12家省级校内实践,已建成创新性实验项目305项,全校每个学科性学院均有创新性实验项目供学生选修。

      “爱国爱校、创新创业”,如今已成为宁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1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397家注册企业,20多万人次先后参与,3亿多元创新创业基金,学生创业率近5%……学校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

      3月份启动项目、6月份装厂房、10月份实现收入与成本持平——这是浙江一渡控股有限公司的进度表和成绩单。这家由宁波大学信息学院2010级学生舒天予创办的公司,短短7个月就实现了收入与成本的持平,并先后控股了两家公司。舒天予的成功,折射出宁波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

      建校之初,宁波大学的学科建设瞄准的就是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的大。当时准备建8个系,包括基础学科数学和物理,传统工科计算机、土木和机械,人文社科里的商科、法律和外语,培养的都是当时宁波最急需的人才。

      由国家教委选择名牌高校对口援建,标准是这8个学科必须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比如,复旦数学较强,中科大物理较强,就由复旦、中科大分别援建宁波大学的数学和物理。援建高校的资深教授担任宁大相应系的系主任、教师来讲授主干课程,且必须干满4年。北大等5所高校的对口援建,使宁大实现了高起点办学。

      宁大人把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至2000年,从新建大学到新型综合性大学;2000年至2015年,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2015年至今是“双一流”建设。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目标。

      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一个标志。宁波大学第一次申请博士点是2000年,当时他们建立硕士点才4年,申博之难如登天。宁波大学抓住每一次机会,“逢博必申”,主要是寻找差距、增强实力、积累经验。2007年,终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使宁波市形成了能够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作为省会之外的大学,宁波大学要求自己必须做好超前规划,处处走在杭州高校的前头。比如,教授人事聘任、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宁大都是走在浙江高校前列。超前规划有先发优势,2000年实行教授人事聘任后,宁大吸引了一批国内其他高校的学者。

      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难题,就是学科太多,大家都在抢资源。而资源不占优势的地方大学,必须从重点学科中再选重点突破,带动学校的整体提升。

      2009年,宁大学习江南大学启动跨越计划,将取得国家科技三大和国家教学一等作为标志性写入学校“十二五规划”,当时许多人觉得学校领导“疯了”。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大家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学校领导却不这么认为。

      小的突破靠院系,大的突破靠学校。在自然科学项上,学校动员了70多岁的原副校长王礼立出山,因为他在2006年曾获得教育部的一等,在冲击动力学研究方面有积累。王礼立联合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团队,在非线性应力波理论及应用方面展开研究。

      2012年,宁波大学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并一鼓作气,在2014年成为浙江第一个获得国家三大科技的省属高校,同时也获得了国家教学一等。目前,学校正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正因为几代宁大人奋斗拼搏,2017年宁波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

      近两年,宁波大学加强了特色学科群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学科群、培养一流的涉海人才为目标,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加快实现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近两年,学校已累计引进学术领军人才24人,包括我国两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顶尖人才3人,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争创一流上,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在抢抓机遇上,敢于寻找、敢于争取;在发展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薛维海这样评价宁大人的状态。

      与一样,年轻的“80后”高校——宁波大学32年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把自身变成了资源,用创新成就了今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家长接孩子难、课后难”这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