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城口县一条“X居民刘先生在网上约炮被骗20893元”的反诈宣传,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城口县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属实,她在电话中提醒,现在电信诈骗属于高发案件,在各小区悬挂相关反诈宣传很正常,意在提高居民防范意识。
确实,这类反诈宣传已经屡见不鲜了。案主约炮、网络招嫖、网贷被骗、女性身陷“杀猪盘”等,都是这类的经典素材,屡屡引人旁观,为人津津乐道。有的甚至还细化到了当事人被骗的过程和种种细节,就差写一篇完整的小作文公之于众人了。
诚然,这了反诈工作人员的用心良苦。电信诈骗防不胜防,很多时候,人一旦跌入骗子的陷阱,即使是亲人阻拦、提醒,也无济于事。待到钱款转出,骗子消失不见,才恍然大悟。所以,事前的预防和,对防止被骗尤为重要。也正是如此,各地反诈部门,想出各式各样的花式宣传语和提醒办法。
“刘先生在网上约炮被骗20893元”,这种拉到口的负面宣传,身边人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精准提醒,能够极大刺激人的防骗神经,并能引发左邻右舍的讨论,在公共讨论之中彼此深化反诈意识,所起到的效果,远超于传统喊口号式的。各地不少小区反映,自从挂上案例后,小区内很少发生电信诈骗的警情,以至于这类操作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一种被推而广之的、成功的宣传策略。
然而,这类宣传,在刺激人的防骗神经之余,也会引发人本能的不适感。有居民说,每看到别人被骗的故事,都会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不仅是害怕财产损失,更是害怕自己的丑事也被挂出来丢人现眼。虽然这些没有透露当事人的真名、所住的单元,不涉及侵害其名誉和隐私,但当事人在小区出出进进,看到其难以启齿的经历,被小区的人围观、指点、讨论,各种不友好的评论从四面八方飘来,个人很难置身事外,甚至会有一种被当众羞辱的感觉。这对原本懊悔不堪的者而言,相当于是在其伤口上撒盐,其受伤的程度,可能不亚于被骗。
尤其是“约炮”“”这样的词,很容易激发人的猎奇心理,虽然上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如果平时联络比较多,对彼此家庭情况比较了解,不难从侧面打听到对应的个人。这是当事人最恐惧的事情,恐惧邻居从中找出蛛丝马迹,追根究底,直至发现其真实身份,让其成为公开的嘲笑对象;即便邻居找不到实锤,他们持久的讨论热情和种种捕风捉影的推测,也足以让当事人诚惶诚恐,不堪负重。
所以,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和可能的隐私泄露,不管效果如何,公共部门应克制使用这类宣传手段。更何况,这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把“约炮”这类不太文雅的词,以部门的名义公然印在上,很难说得上体面。词语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约炮”一词虽然大部分人知晓其义、私下使用频繁,但因为其与性有关,又是一种略带污化、低俗、粗鄙的表达,很难登大雅之堂。即便是个人,考虑到听者的感受,也很少会在公共场合,尤其在正式、严肃交谈场景中提到这个词。若不明就里的孩子问起,家长解释起来往往犯难,下意识地想要回避,这本身就说明该词有严格的使用边界,如果越过了这些边界,就容易给人一种感。
比起个人,公共部门的用词代表着的形象,更应该小心斟酌。追动活泼、深入没有错,但也要考虑整体的观感。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措辞时,要多一些同理心,无论是对者,还是围观的居民,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反诈宣传,说到底是要保人们的“钱袋子”,规避不必要的损失。动辄在小区挂案例的警示操作,确实让一部分人有了防范,但却让个别的者承担了不菲的代价,让其在财产受损之余,还要遭受额外的和羞辱,这对其显然不公平,也有违反诈工作的初衷。
其实,并不是只有身边人难堪的教训,才能达到的效果。以往口号式的宣传之所以难有效果,是因为其缺乏具体的故事、案例,观看者又总觉得自己不会轻易上当。宣传一旦加入故事案例和情节,帮助人们熟悉骗子的套,个人自然就有了抵抗力。既然负面案例容易刺激者,有的地方反其道而行之,挂表扬一些人如何、及时止损,鼓励人们分享与骗子斗智斗勇的经历。这些被警方表扬的人,后来成为反诈宣传志愿者,帮助警方构筑社区反诈防线。这才是一种双赢的操作。
反诈宣传作为警方的日常工作,悬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营造“全民反诈”的氛围,让骗子无可走,有赖于警方和的良性互动和持久合作。如果者害怕被花式个人隐私,加上追回钱款大多希望渺茫,很可能不愿意报警求助,由着骗子。所以,这些花式的整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是不是可以被大范围推广,相关部门还要三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