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000年历史的重庆城源头在何方?”这是曾家岩书院创始人吕线集关于重庆的小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主角包括300多位重庆人,以及重庆4次筑城史等,在每集纪录片里,都可以看到重庆人的坚韧、、顽强和包容。
不仅如此,吕真还为这些纪录片的主角举办了影像图片展“88个重庆人”“城与人”。“我希望市民能够走进展厅,了解自己的来。”7月16日,吕真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层轩俯江壁,要亦高深。十八梯是连接上下半城的一个通道,历史上重庆最重要的空间在上半城,但十八梯出现后,重庆的空间转移到了下半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在吕真拍摄的纪录片里,这样评价十八梯的历史价值。
“2012年,我从美国游学回渝,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很多曾经熟悉的都已经找不到了。”从2014年起,吕真开始把镜头对准日新月异的重庆母城。
吕线年来,拍摄纪录片时对重庆的了解,远超此前在重庆工作、生活的20年。“重庆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曾经三为国都、四次筑城;重庆古城墙周长仅7.7公里,却密集分布着17座城门,世界罕见……”
吕常自问:我真的了解这座朝夕相处的城市吗?于是,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她尝试用纪录片的方式,通过采访重庆文史、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原住民,梳理出重庆母城历史文化脉络。就这样,时长120分钟的纪录片《重庆母城筑城史》应运而生。目前,该片已经积累大量采访素材,进入了后期制作环节。
4年来,吕真的团队已经拍摄的纪录片包括10集《十八梯》、9集《九开八闭门》,以及鲁祖庙、百子巷、下浩老街等。重庆的老街巷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再现。
吕线余位重庆人拍摄了个人纪录片。“平凡就可以被忘记吗?”曾家岩书院开院当天,吕真说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从2015年开始,吕真组建的“靶点”纪录片团队开始用历史的方式为重庆人进行个人纪录片拍摄。这300位主角,有105岁的抗战老兵韩灿如,有97岁的较场口惨案亲历者、老汪声闻,有中国第一台工业CT研发者、老科学家任廷枢,也有在街头巷尾谋生的普通重庆人,比如70岁的赵玉文。
“我经常从临江门过,久而久之就对赵玉文的书摊产生了兴趣。”吕真说,让她意外的是,这位连小学都没毕业的老人,20年卖了20万本书。
2016年秋,83岁的退伍老兵刘进才自费写了20年黑板报的故事进入团队视野,纪录片上线余万次的播放量。“出乎意料的是,留言的大多是年轻人,其实年轻人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娱乐节目。”吕真说。
对于拍摄人物的选择,团队最初的标准是在重庆生活了30年,且70岁以上,从事某个行业20年以上的人。但在拍摄过程中,吕真发现,大家推崇的匠心大量存在着,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她决定扩大拍摄范围,记录他们的故事,并给他们做影像展览,“展现我们身边这些平凡又坚韧的重庆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说起采访对象时,吕常会眼含热泪,情绪激动。但不少人也嘲笑她缺乏商业意识,只是用情怀在拍摄纪录片。而情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事实上,曾家岩书院自去年底完成修复以来,先后有超过20家企业来谈合作,想把这座百年建筑变成临江民宿或者西餐厅,但吕真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座建筑百年前就是书院,现在也理应成为书院,延续文脉。”她说。
不少人都问过吕真:“如果仅仅靠接拍商业片来支撑团队和书院,曾家岩书院能挺到年底吗?”她却淡定地说:“我正在做自己热爱的事,这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