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最高通报了《最高、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释。根据此次司释,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获刑。
“近年来,个人信息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而且与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呈合流态势,社会危害更加严重。”最高法相关人士称。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被推销电话、诈骗短信过。去年发生的“徐玉玉案”,即是个人信息遭导致的“”。
在此节点,新京报推出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系列调查报道。我们将通过对航空、征信、银行卡等领域的调查,以期找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6月初,接房不到一个星期,刘城(化名)已接到不下20家装修公司打来的促销电话,以及近百条家具家电促销短信,“他们似乎很清楚我的购房情况,甚至接房时间都能精准地说出来。”
刘城的并非个例,很多购房户主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户主信息遭泄露早已是行业“明”规则。通常户主接房后,其购房信息会在短短数小时内,以5毛到8元钱不等的价格“流向”装修公司、家具经销商等手中,这些人再致电户主,寻求合作。
新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房地产公司、家具家电销售商等从业者的入场,户主信息已成为他们眼中必争的“信息源”。一条从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手中流出,由装修公司、家居卖场接手,最后流到房产中介或是抵押贷款公司的房地产信息灰色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
很快,购房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电话打破。在签约第二天上午,他开始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轰炸”。对方热情地推荐各个价位的装修,并力邀他去公司现场参观样板间。
“当天接到10多个电话。除了知道我的姓名、电话号码外,还能详细地说出小区名字、楼盘,以及我购买房屋的楼层门牌和户型大小,这肯定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了!”周栋说。
或许正如周栋所猜测般,他的个人信息早已在他签订购房合同后,被信息商贩所获取,卖给了当地装修公司等服务商。
“和其他领域信息泄露大多为黑客窃取不同,房产信息泄露主要是人为操作。”曾在上海房地产行业有过8年销售工作经验的董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通常户主买房时所签署的合同中,都会留下姓名、电话号码、房屋面积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其中不乏有销售方 内鬼 以打包的形式进行兜售。”
6月5日,记者以“购房信息”、“泄露”为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时发现,在微博、贴吧等网友聚集的论坛里,查到大量全国各地网友发布的“信息泄露”帖子,其中除了抱怨个人资料泄露外,更将源头直指房地产开发商和第三方中介平台,认为正是他们的监管不力,导致信息泄露。
周栋同样怀疑自己的信息是被楼盘房地产商所泄露。毕竟自己购房流程没有涉及任何第三方中介,而是直接在楼盘开发商处购买。但当他联系上售房部以及物业等工作人员进行询问时,对方断然否认这一说法。
“我们也不清楚户主资料是如何泄露出去,但肯定不会是我们干的。”6月6日,新京报记者联系上周栋所购买的楼盘开发商。工作人员解释称,“泄露户主信息涉嫌违法,更可能对品牌造成巨大,我们不可能做这些事。”
6月5日,新京报记者以家具公司经销商名义,加入西南地区几个装业交流QQ群。在发布出“大量求购户主资料”消息不到10分钟,就有三四个人主动找了上来。
“我手中有成都各大城区所有楼盘的户主资料,每条价格5毛钱,你要多少?”一位名为“户主信息找我”的卖家开门见山地问。同时表示资料全部保真,每条信息都能打通业主电话。
当记者表示初期仅购买100条信息时,“户主信息找我”不再感兴趣,半小时后才回复称,“价格可以再谈,但每次必须以1000条起进行购买。”
一位信息贩子介绍说,装修公司在购买户主信息时,很少只购买一二百条,通常都是将整个小区或者几个楼盘资料“全包”。如此一来,后期电话、短信推销成功率才更大一些。
若按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计算,“全包”价格则为1500元。往往信息贩子更乐于和这样的大客户合作,每个月只要遇到几个“全包”,或者一次性买下几个小区的买家,卖家轻松能赚到上万元。
在交易过程中,信息贩子显得更为,重庆卖家“老L”在交易过程时,一再核实记者身份,并要求告知所经销的家具品牌,下属有多少员工等问题。当记者以长久合作为由,询问对方信息来源,以及其从事职业时,老L极其地反问记者是否是“钓鱼执法”,“我卖这个承担了极大的风险,逮到是要坐牢的。”
一小时后,对方将资料发了过来。在这份资料上,记者发现,除了户主姓名、电话号码外,还清楚地标注着所属楼盘名字、所处、户主楼层房间号、户型大小等详细信息。
新京报记者拨打了名单中几位户主的手机号。其中一位户主汪先生,在接到记者电话,并被告知自己姓名、房屋资料等信息时,一度以为又遇上了房屋装修推销商。
“从接房后,就接到过无数个装修公司电话。”汪先生说,“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咨询是否装修,直到两三个月后才逐渐消停。但前段时间重庆房价飞涨,又开始经常接到中介打来咨询是否卖房的电话。”
新京报记者就网络售卖户主信息的情况咨询了警方。一位卖家所在地的表示,不能确定这些卖家货源究竟从何而来,存在一种情况是有买家在当地各个楼盘开发商手中收购这些户主信息,再在网上售卖,而装修公司、家具家电经销商正是这一信息链条下的购买者。
“这些都是 内部人员 才到手的资料。”老L解释称,“5毛钱的客户只确保是小区户主,但不对方是否已装修完毕。而8元钱的意向客户都是才接房,或者即将接房的客户,房屋基本都还没来得及装修,推销成功率相对高得多。”
在户主信息泄露链条中,老L和同行们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为了拿到更多的户主资料,他们不断寻找着房地产行业销售人员、物业人员等“内部人员”。
从以往的房地产信息泄露报道来看,较常见的泄露源头主要为房地产销售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2种渠道。
刘浩告诉记者,两者所泄露的信息价值有着极大区别。物业管理人员持有的户主信息虽然更为详尽,但通常都是户主在进场装修时才获得对方信息。这种已有装修公司合作的户主,并不是信息贩子的意向对象。如果要想在“客户下订单后立即拿到信息”,老L们更喜欢拉拢房地产销售人员。
“对贩子而言,意向客户意味着一手货源。”董林向记者解释,“所有贩子都盯着这些货源,谁下手快就意味着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大的利润。”
通常贩子为了拿到一手货源,都会随时咨询“上家”是否有新名单出现。“曾经我一天接到七八个电话,都是同一个贩子打来问有没有新信息的。”董林如是说。
想拿到一手货源并不容易,除了需要和对方有着深厚的资源关系外,支付给销售人员的高价“酬劳费”也必不可少。此前,老L曾得知重庆周边有几个楼盘刚开盘,但因为“钱给低了”,只能看着信息被同行抢走。
在成都某房地产售房部工作的刘浩(化名)印象深刻。2009年他刚涉足房地产行业时,就曾和当地一家装修公司有过户主信息交易的经历。“当时 行价 是一栋楼按照100户人家计算,卖给下家的价格是2万元。”
在巨额利益的下,包括刘浩在内的众多销售人员开始利用工作之便,将户主资料从办公室电脑中拷出后,转手贩卖给贩子。
在刘浩看来,房产信息源头泄露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就是偷资料。”如今随着“内部人士”的逐渐增多,装修公司所支付的收购价也开始越来越低。
刘浩算了笔账:如果每条一手信息按8元钱计算,通常一个容纳3000户人家的楼盘,价格也仅为24000元,但能独自将小区全部户主一手信息得到的几率几乎为零。运气好的话,也最多得到一两栋楼信息而已,按照每栋楼150户人家计算,也就2000多元。
除了价格越来越低外,风险过大也是刘浩收手的原因。信息贩子和房地产公司内部人员“合作”途中,一旦其中一方出事,彼此必然会受到。
近年来多起国内曾公开的各地系统销售户主信息的报道中,嫌疑人身份多为房地产商内部人员,而同时落网的“同伙”,往往都是第一手货源商家。
2017年5月,据央视新闻报道,上海市网络安全总队破获了一起个人信息案,4名犯罪嫌疑人全是房产中介。其中一笔交易,以1000元价格销售当地150个小区共计10万余条业主信息;2016年11月,西安市所破获的一起涉嫌陕西省内上千个住宅小区业主个人资料倒卖案件中,主要嫌疑人为当地某房地产中介公司人员和某房地产开发商工作人员。
6月11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销售人员。他们坦言,房屋信息泄露主要源头初期确实出现在销售人员身上。但随着工作年限和职位的变动,不少销售人员因为价格过低、风险过大等原因选择收手。加上房地产公司对信息日益严密,如今和贩子合作的“内部人员”主力军,逐渐过渡为物管公司人员。
“物管公司人员手中户主信息齐全,被不少不追求 意向客户 的贩子所看好,一些品牌的地推团队往往都是在物管人员手中以低廉的价格购入信息。”刘浩说。
“房产行业中下游需求量的日益庞大,也加大了从业者对户主信息的需求量。”6月11日,新京报记者再次联系上老L时,他如此说,“为了能迅速抢夺客户资源,买业主名单是最快捷的办法。”
据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家装专委会于2016年12月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如今家装市场达到近2万亿元规模。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装从业者进入这个市场。
老L将自己手中的客户按所从事的行业,列了先后推销名单:一手资源优先卖给装修公司,再销售给家具家电客户,最后再转手给抵押贷款公司。“这顺序不能乱,要跟着户主装修的进度走。”
但在户主信息贩卖市场中,并没有任何保密性。客户随时可以变成竞争对手。不少装修公司在使用完从老L手中买得的资料后,往往会将名单转手卖给同行,这让他在随后的销售中经常被告知“已经获得户主信息了。”
老L将这种行为称为“销售”:一手信息贩子无疑是最层次的销售源头,而其下面的客户同样也担任着销售者角色。“越到后面市场越乱,价格从几元一条跌到几毛一条不说,甚至谁也不知道资源有多少人买过,下家也不知道买到手的资源是谁给的。”
6月11日,记者以信息贩子身份联系上重庆当地一位窗帘销售商。在得知记者手中握有大量楼盘户主信息时,对方立即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一再追问记者是否“随时都能提供最新开盘的楼盘户主资料,以便于长期稳定合作”。
对方同时介绍称,其手中也有不少楼盘户主信息,手中的资源可以和记者相互交换,以便于彼此都能免费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赚取更大利润。
在得到这些客户信息后,装修公司除了打电话咨询户主外,还会通过专业的指向性,将自己的产品和卖点精准发送到客户手机上,以便提高交易成功率。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抢夺客户,必然会采取这些灰色手段。”一位在家装公司担任业务员的小列称,“公司要求我们每天至少拨打300个电话,同时还有每个月的成功率考核,我们只能购买信息。”
而当地另一家家电销售商对业务员的要求,则是每通过拨打电线元的提成。如果每天没完成200个电话,或者月底没达到电话销售数量考核的话,则会扣除绩效励。“这让我们不得不去买户主信息。”一位该公司业务员解释称。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消费者购房后信息被泄露已成为行业常态。甚至有购房者在得知信息泄露后表示“很正常”。
5月9日,最高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出台。《解释》称,将从今年6月1日起实施,司释对个人信息的行为和适用法律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该司释除了将姓名、身份证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等信息纳入“个人信息”外,更明确了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收集的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之一的“提供个人信息”,司释第四条,违反国家有关,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个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个人信息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之一第三款的“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信息泄露源头较多,消费者往往并不清楚具体是从何处泄露出去的。”6月11日,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目前房屋信息的泄露源头存在于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房屋销售人员,收集所有购房者信息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此外,还可能包括侵入房地产公司软件系统的黑客,以及房管局及不动产登记时的泄露。
事实上,源头的不明让消费者在房屋信息泄露后通常将矛头指向房地产公司。但新京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包括开发商签约部门、销售部门,以及代理机构、银行信贷部门、物业管理公司,还有房管部门的网站漏洞都可能成为业主信息外泄的渠道,因此消费者很难找准真正的泄露源头。
“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保密得比较好,但由于黑客或者他人盗取的话,与房地产开发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房地产开发公司未经人许可同意故意向他人泄露或者提供、出售信息,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获取一定数额的话,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付建说。
另一方面,“营销电话”和“电话”的“界线模糊”也让房产信息泄露终端环节从业者。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装修公司业务员在拨打户主电话被后,出言业主或发布短信的新闻近年来时有发生。
6月12日,市京师律师事务所王琮玮律师向记者解释,“如果装修公司、家具家电公司所得到户主电话的途径是一个非正常的渠道,同时在没有征得户主同意下,向户主推销商品,这种情况通常被认定为 电话 范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