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嘉宾。
宜昌是武汉和重庆间最大和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为进入四川的咽喉,其西即为地势异常险要的三峡,因而宜昌实为战时首都重庆的门户,并且是沟通第1、第3、第5、第9战区的后勤补给枢纽。由于荆门、当阳方面的战况瞬息万变,第5战区已难以指挥。为了适应局势,确保宜昌,军事委员会决定重划战区,长江两岸划为第6战区,由陈诚任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任副司令长官,该战区北与第5战区,南与第9战区相为犄角。
6月1日,陈诚离开重庆,4日抵宜昌,负责重组战线宜昌。防守宜、沙的主力原为江防军,但襄东地区战事紧急时,江防军主力第75、第94军北上增援,江防已形。江防军在荆、当预设立阵地筑有纵深防御阵地,仅都是正面朝东,没有构筑对北的阵地,由于日军意外地从襄阳南下直扑荆、当,但南日军从汉宜公正面展开攻势,致使江防军正侧两面同时遭受巨大压力,处于慌乱状态,第26军萧之楚部放弃汉水西岸一线阵地,退守沙市、后港、建阳驿、拾回桥第二线阵地。由湘、黔调来的第2军李延年部赶赴当阳一线军则在长江南岸策应宜、沙防卫战。陈诚得到重庆方面的准许,将彭善第18军由重庆运输到宜昌,他所指挥部队的后勤补给改由重庆方面直接负责补给。宜昌是陪都重庆的重要屏障,武汉失守时中国的大量物资人力从这里运往内地
第5战区协助陈诚所部作战,第75军、第30军从樊城日军南下,汤恩伯率第13、第29、第85、第92军由襄阳附近渡河,沿襄阳公向南前进,增援荆、当地区。而第33集团军因主将张自忠阵亡,且侧背受敌,防线已乱,纷纷向荆门西北山区撤退,当阳一线军放弃了荆门、沙市、十里铺、拾回桥等重要地区。9日,日军北率陆空联合进攻第2军在当阳东北寺一带布防阵地,新33师张世希部一触即溃。第2军主力退归当阳,日军追击,9日占领当阳,前来增援的第75、第30军只得在当阳北侧与日军对峙,汤恩伯部则在荆门以北与日军交战。10日,日军第11军下达攻占宜昌命令:“军决定攻占敌军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江南北联络要冲宜昌。” 11日拂晓,日军向宜昌城郊第18军阵地展开全面,展开了两天殊死的攻防战,双方伤亡甚重。12日,宜昌失陷,第18军等退至宜昌以西阵地。
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对是否长期占领宜昌却拿不定主张。6月12日夜,日第11军准备撤离宜昌,并以一周为限,毁掉宜昌市区的各种军事设施。15日,园部和一郎司令官正式撤离宜昌。第18军发现日军退却,迅速跟进,17日先头部队进入宜昌。谁知日军大本营因打败了法国而激起疯狂的热情,16日晚电令第11军确保宜昌,结果撤退日军又突然回师,双方展开激战,至24日,日军才完全恢复对宜昌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作为决策的代价,日军回师后死伤近300人,而且宜昌在日军撤退前已作了大,重返宜昌的日军连可以住的营房都没有。日军占领宜昌后,将主力集结于当阳与汉水附近地区,中队则在江陵、宜昌、当阳、钟祥、随县、信阳以北之线,对日军保持侧击之势,历时近两个月的枣宜会战至此方告结束。枣宜会战中,日军造成中队死伤56000人的重大损失,还占领了战略要点宜昌,对重庆构成一定。日军在宜昌修建飞机场,对四川大后方等地狂轰滥炸。枣宜会战后,中国方面还丢失了鄂北鄂西江汉平原富裕的产粮区,第5战区不得不以贫瘠的鄂北山区为后方根据地。日军在枣宜会战中死伤约两万人左右,为了确保宜昌,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增派第4师团从东北到武汉地区增援。
宜昌失守后的1940年夏、秋之季,对中国而言是8年抗战中最感到困难和的时刻。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等人抱有过分乐观的看法,但德军在欧洲战争中节节胜利,就在宜昌失守的6月12日,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英队虽度过敦刻尔克危机,但只能困守英伦三岛,美国则仍主中立政策,国际侵略阵营的气焰十分。蒋介石等国民上层人士原指望欧战发生后能得到英、美、法等的直接援助。但英、法在战争中一败再败,不仅无力援助中国,而且还在远东谋求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