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魅力重庆
  • 重庆小面纪录片《小面寻源》 后天晚上亮相央视
  •   继几年前《嘿!小面》登陆央视后,我市又一小面纪录片《小面寻源》将亮相央视。昨日,《小面寻源》导演曾磊团队接受上游新闻记者独家采访。他透露,《小面寻源》纪录片,制作时间历时两年多,将于6月13日、14日的21点53分,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与观众见面。

      《小面寻源》由《嘿!小面》团队原班人马拍摄。如果说《嘿!小面》反映了重庆大众特色美食,那么《小面寻源》则可以算是它的升级版,更多地赋予了重庆小面人文故事、技艺传承及精耕细作的匠人灵魂。

      《小面寻源》执行编导健称,他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很多重庆小面都发源于家庭,重庆小面不仅仅是重庆知名的市井美食,它也有很精致、讲究的一面,而这才是重庆小面的灵魂。

      通过《小面寻源》片花,记者看到了1922年的面馆、上世男人冬泳 打一食品纪50-60年代的锅铲、70多年的泡菜坛。

      大渡口有一家竹林牛肉面,店面不起眼,却大有来头。店老板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竹林餐厅创始人。小竹林餐厅1922年开业,以特色牛肉、小面、川菜闻名,曾纳入川菜历史名店。现在的第三代觉得应该捡起祖上的技术,于是取名竹林牛肉面。

      左婆婆扁担面技艺也获得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传人。据左婆婆77岁的小儿子讲述:1923年,左婆婆从四川合江逃婚来到重庆,每天挑着担子在黄沙溪和菜园坝码头一带卖小面,小面的口味,就来源于合江一带农村办酒席里的一种面,味重而且份量多。

      左婆婆是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扁担出发了,风雨无阻。担子的左边是火炉,右边是佐料和面,当时主要卖给码头船工,由于很多是合江来的老乡,左婆婆的扁担面从那时候开始,就远近闻名。

      健称,通过对这些小面从业者的采访、拍摄,他们看到了重庆小面从业者不盲目追逐利益、追求独特口味和精致食材的匠人。

      在万州,人们全年都要吃凉面,凉面中要加入一种芥末,使得万州凉面吃起来有麻辣冲三种明显口味。而这个冲冲的芥末并不简单。有一位老农,种了一片老品种的油菜,这种油菜出油率低,很多农户都不再种了。用这种油菜做芥末却特别好,程凉面的老板就跟这个老农订下这片地的油菜,全部收购来做芥末,“一个城市的匠人,总还是有那么一帮人,不那么急于加盟,守着家族产业,实实在在地做强。”

      荣昌铺盖面是全国面食中形态最大的一种面食。这种铺盖面最早源于川东民俗,因形状宽大而得名,不论做工还是口味,都相当讲究。

      位于北碚的北泉手工挂面,制作非常讲究,仅制作就有12道工序,特别是对面团的揉搓及对盐比例的控制,都有独特的技艺。这个手工挂面还有空心的,价格最高的一斤卖100多元,在当地非常有名。

      在《小面寻源》的拍摄中,有一位老人,为了追求独特的味道,一直保留着一个70年的老泡菜坛子,坐车几百公里去儿子家,先要把泡菜坛的水倒出来,用保鲜袋装好,再用棉絮把坛子包好,随身带走。到了儿子家,再把泡菜坛取出来,把原来的盐水装进去。这样一来,口感才不会变。

      在《嘿!小面》中,网红“123台灯”作为一个重庆小面吃货,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全国各地的网友认识了他。“123台灯”本名叫李杰平,人称“面痴”。

      5年后,当《小面寻源》再次出现在央视时,“123台灯”依然是的灵魂人物。所不同的是,现在的“123台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网红、面痴,而是变身为重庆小面的从业者之一。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