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重庆人文
  • 看重庆建设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出牌?
  •   黄菊秘书从夯土墙、小青瓦的巴渝建筑,到古今吟诵的壮丽三峡,从跨江而起的一座座大桥,到被传扬的红岩……重庆用3000年的历史文化告诉更多人:“这里,值得你来!”

      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推动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用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颜值”和积淀的质朴气质解释了:这里凭什么“火”。建设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看重庆如何出牌?

      “就是留其最原始的状态让看到。”11月中旬,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站在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前说。

      七八百年前的钓鱼城似乎没有现在这般平静,蒙古大汗蒙哥兵临城下,但在当地将士顽强抗击下,蒙古大军不能越雷池半步。钓鱼城战时长逾36年,写下了以弱胜强的战例,创造了以山城设防击败蒙元铁骑的奇迹。

      对钓鱼城36年之战,来这里参观的人都好奇,衙署和军事指挥中心在哪儿?袁东山和他的团队对位于钓鱼城西部二级阶地上的范家堰遗址进行了四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厘清了衙署的办公区和园林区等功能分布区域,并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启动展示工程。

      怎么、如何展示?在现场,每一块石头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是他们的“身份证”,原始、摆放、外形,以及石块现在的状况、、温度、湿度、位移轨迹等,都隐藏在这个二维码背后,发掘工作者可以随时查看。

      隔段时间来范家堰就会感觉这里的变化,衙署中轴线清晰可见,围墙复原归安工作进行到了一半,长满青斑的石块和遗迹相辅相成初现庭院的格局。每一块石头都在它原来的,房屋内部也会按照宋代时期的建筑工艺进行归安修复,被损毁的围墙也只留其损毁后的原貌,排水沟、凉亭、水池等遗迹只能在考古研究出来的历史信息基础上精确地进行归安复原……

      袁东山和团队的发掘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他说,他们只想真实还原衙署被时的场景,让来者感受那段历史,而这也是对历史文化最基本的尊重。

      早在1986年,重庆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文化、文化、移民文化交相辉映。对于遍布山城的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重庆将“”放在第一位。

      而上月出台的《意见》,也对范围作出,全市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凝聚乡愁的街区、道、街巷、村镇和建筑等都在范围中。其中,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及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的重点内容。

      “我们是来打卡的。”国庆长假期间,一对来自青岛的年轻情侣带着相机在位于渝中区的山城巷步道拍照。女孩子周婷告诉记者,他们是第一次来重庆,但是第一站就选择了山城巷步道,“很多来过重庆的朋友告诉我们想要了解重庆的特色,就得来走走重庆的步道,而且很多老的历史遗迹都在这儿,我们就想通过这里了解一下重庆。”

      在周婷和很多外地游客的眼里,这里是绝佳的打卡地,而对于重庆人来说,这样的步道更是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起社区和公交、轨道站点,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作为重庆传统步道之一,山城巷步道连接着重庆的上下半城,除了起市民的日常出行外,拾阶而上,还可以看到厚庐、法国堂等历史建筑,以及重庆作为二战盟军远东指挥中心时期的遗迹,还有老黄葛树、老旧店铺,以及生活在这儿几十年的老重庆人,这里更是着重庆母城的人文记忆。

      山城步道不只山城巷这一条,城中有山,山水环绕,这是重庆特色。如何留住历史人文资源,除了成为风景,它还可以发挥更多的“余热”,比如成为出行便民道,缓解交通压力。

      《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提出,要以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在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地形高差大、网密度不足、公交接驳不便的地段布局步道。

      根据《意见》,依托自然资源本底和历史人文内涵,将推进主城区山城步道建设。将山城步道打造成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

      “建设山城步道,绝非‘为建而建’。”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罗江帆说,这是城市完善绿色慢行系统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也表示,重庆许多步道穿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们除了具有交通功能,还可以彰显山城文化。

      和利用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意见》还提出对于优秀历史文化,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大数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进行数字化、加工、展示,创新历史文化内容;推进“文化+旅游”,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文创产品、文旅产品,让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开来。

      这一点似乎在刚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有着很好的体现。走进工博,刚硬的工业造型和老旧的工业设备格外显眼。老厂区仍然保留着厂房、车间和部分机器。与以前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了钢花飞溅的喧嚣,有的是工业文化的厚重。

      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是洋务运动时期由张之洞从英国引进到汉阳铁厂,代表着当时世界工业的最高水平;抗战时期,它随着大批重要机器西迁至重庆大渡口,由于日军轰炸,部分零部件掉落江中;解放后,对零部件打捞后重新组装,它再次恢复生产,1952年试轧成功了新中国第一根重轨并用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成渝铁。

      有的不仅是内涵,还必须得让游客喜欢。在工业迷城区,外表酷似小黄人,其实是用巨型钢铁设备及部件构建的钢铁城堡,丰富有趣的造景和充满幻想的涂鸦让原本冰冷的钢铁焕发出生机和魅力,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这里承载着一代重庆人的记忆,如今,这些厂房摇身一变,又将回到重庆人的视野中,不少重钢的老工人来打卡,说这里有当年的味道,还有市内外游客来参观,不仅感受博物馆呈现的独有特色,也在感受着工业文化的厚重。

      除了工博,重庆还将建设更多文化旅游线,丰富文旅体验。整体主城区“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及原重钢片区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打造南滨传统风貌带,建设开埠文化博物馆和开埠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朝天门历史文化陈列厅。

      不仅有文化旅游线,还要将文旅资源为发展资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地方元素、传统工艺等开发文创作品和文创产品,借助文博会、智博会等大型展会推出一批优秀作品。

      按照“一年抓抢救、两年有亮点、三年显成效、五年成格局”思,将逐步呈现有历史的城市、有特色的乡村、有情怀的街巷、有记忆的步道、有故事的建筑、有文化的,增加重庆的书卷气、翰墨香,让近者悦、远者来。

      在闲庭漫步中回味历史,在青石台阶间记住乡愁,在游览拍照时感受城市文化。这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合理利用。为了让、利用和传承更加合理,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开展了全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和数据采集工作,而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进行数字化、加工、展示。

      对此,《意见》中重点工作也有明确,提出要收集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数据、测绘资料、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库标准。2020年前,建成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完善信息库功能,搭建申报评估系统和管理平台。

      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形特色注定了测绘工作的挑战性,以往,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测绘,只能通过拉皮尺等传统方式进行,如果遇到坡度大的地方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还费时费力。

      如今,历史文化资源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市勘测院的外业工作人员无需接触到历史建筑本身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测绘。通过一台体积并不大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就可以获取历史建筑的基本数据,不仅比之前拉皮尺的方式快了不少,而且精度还可以达到毫米级别,更重要的是,这样非接触式的测绘,还可以从根本上达到对历史建筑的有效。

      除了三维激光扫描,勘测院还根据最新的测绘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测绘方法进行探索,优化了测绘和数据采集方式方法与形式,采用无人机航飞、倾斜摄影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提升测绘使用价值,为其在今后的传承、利用做好铺垫。

      通过这样的高新技术下的测绘,未来的历史文化工作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库,每一处历史文化都将得到最有效的和利用。

      有“面子”,也讲“里子”,还有现代科技手段做支撑,这样颜值和气质并存的重庆,值得再来。(记者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