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重庆人文
  • 重庆记忆——对于“美”这件事重庆人已经了上千年!
  •   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民间美术,是孕育滋生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根基 ,也是美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重庆大地上流传至今的传统美术,凝聚了重庆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它同最原始的音乐、舞蹈一起诞生,悄然无息地渗透在人们的服饰、生活、生产、庆典等活动中,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最真诚、,又个性的美。

      梁平木版年画是重庆地区的劳动人民为了迎新春、祈丰年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病害不临等美好愿望的寄托。

      梁平木版年画据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梁山屏锦铺(今梁平屏锦镇)发展到“作坊百家,画种过千,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整个作品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艺术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的敦厚气质。

      梁平木版年画在清朝曾盛极一时。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画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但随着历史的变革,梁平木版年画逐渐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后停产了。

      史料显示,千百年来,重庆在蜀绣的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庆蜀绣与川西蜀绣相比,有着鲜明的重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艺术风格较为大胆夸张、想像丰富、幽默逗趣、贴近生活。重庆的蜀绣技艺在渝中区传承较为系统,2008年渝中区蜀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藏于重庆西南大学博物馆的一幅名为《双冠图》的蜀绣作品,经专家考证制作于北宋时期,是现存最早的蜀绣作品。绣有两株鸡冠花和一只雄鸡,虽历时近千年,依然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蜀绣“画绣”的特点。

      蜀绣有自己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蜀绣的技艺具有独特特色,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

      而在上世纪50-70年代,挑花刺绣厂,更是将蜀绣发扬光大,通过大量的艺术作品,让蜀绣得到了更为广泛地认知。蜀绣一度成为国礼,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代表。

      不过,80年代之后,挑花刺绣厂破产改制,曾经辉煌一时,也不得不面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没落。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中国民间手工艺品,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有天下第一帘之称。已被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钓鱼台国宾馆均有珍藏。

      梁平竹帘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苏葆桢、黄胄等著名画家都曾来梁挥毫泼墨,创作了大量竹帘画作品,是古人的勤劳和智慧造就的艺术之美!

      可惜的是,从生活日用品到小众收藏品,它原有的生态早已不复存在,产品的受众与收益急剧减少,梁平竹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或许慢下来,正是等待坚守的人为它拨开。

      糖画起源于明代,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曾广泛流行于及巴渝大地的城市乡村。方言也有叫“倒糖人儿”“糖粑粑儿”“倒糖饼儿”的,是一种集中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

      重庆糖画的题材有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生动,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堆成浮雕状。后来又吸取了传统皮影的制作方法及雕刻特征,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糖画艺术。

      重庆糖画受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具有当地的特色,时代发展的脉搏,新的图案、造型层出不穷。在造型上多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糖画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绝活,小到庙会街头、大街小巷,大到民俗展会、文化交流均有糖画儿艺人的身影出现其中。看到一个个晶莹通透的糖画从艺人手中诞生时,我们不禁感叹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横流,飞快发展的时代,可能很难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欣赏、学习这些东西。人们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年轻人应该承担起、传承非遗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传承非遗,更是在传承我们的民族之魂。

      我们,所有具备文化价值的美好事物,一定会在创新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延续下去,超越和时空,这些古老绝美的技艺能代代相承,生生不息!环太平洋 彩蛋

      财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