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微企家庭农场”
微企从中小企业中分离
“微企村是我们因地制宜做起来的。”亭子村党支部姚世明向记者介绍,2012年,重庆推出相关的支持和扶植微企的政策,而亭子村正好外出打工、创业者众多,当地又具有独特的农业优势,于是他们申请成为重庆首批试点微企村,兴办“微企家庭农场”。
李清兵就是受此鼓舞,怀揣打工攒下的2万元回乡租下20亩地,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一家专事蔬菜种植的微企——李清兵蔬菜种植场。
站在李清兵蔬菜种植场前,记者看到了一个迷你现代化农场——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均匀地被自动浇灌喷头覆盖。
2012年4月,李清兵利用银行贷款和提供的补助款,把农场土地扩租到近百亩,并修筑了机耕道,添置了喷灌设备,建立起了一家现代化的家庭农场,目前规模流转土地80亩,主要种植油麦菜、水白菜、上海青等速生叶类无公害蔬菜。这一年,李清兵的家庭农场为他带来了60万元利润,除了购买了小轿车、商品房外,李清兵又投入了20多万元增加投资规模,修建生产观光便道。
和李清兵相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据了解,重庆在全国首开先河,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量身定制系列优惠政策进行专门扶持。工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市级微型企业村每年认定一次,需符合全村发展微型企业30家以上且生产规模不低于微型企业相关行业规模标准,或全村微型企业带动就业人数300人以上等条件。此外,还应立足地域特色,鼓励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到2017年,计划扶持建设市级微企村250个,其中在贫困村建设微企村100个。
“孔雀”飞回巴渝大地
农民工回流变身“老板”
“过去,很多村民‘孔雀东南飞’到沿海打工。现在,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回乡,自主创业。”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在有着“微型企业第一村”的称号,村里526户农户创办了160户微型企业,发展猕猴桃种植和家禽饲养业,目前还有40多户微型企业正在申办中。
谈起桐元村的发展,今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的该村党支部谢家宽显得踌躇满志。他说:“如今,我们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还创办了猕猴桃酒厂,仅生产的果酒今年就能卖到上千万元。”
目前,桐元村已经形成“农户+微型企业+合作社+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全村1800多人,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1.35万元。
在口就能致富,已成为农民的共识。正因为如此,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选择了返乡。位于北碚区的龙车村是北碚区唯一的微型企业村。“村里近900户村民,已经有88家创办了微型企业,涉及十几个特色产业。其中80%以上的老板是返乡农民工,带动就业500多人,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市级微企示范村。”龙车村党委蒋叔琴自豪地说。
在村主任带领下,记者走进重庆贰拾陆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展厅里整齐陈列着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类生态鱼缸。“这个鱼缸的柜体采用了晶钢门的材料和工艺,低碳环保,防潮,不变形不变色,在我们是第一家呢!”公司负责人周介绍。店铺后面,记者看到,5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十几个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周夫妇以前在外打工,钱虽然不少挣,但不方便照顾家里。两年前听说村里要发展微企,决定回家乡创业。从酝酿注册到经营发展,区里和街道对他们帮扶不断,财政补助了3.5万元的创业资金,街道和村里还帮助他们贷到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经过悉心经营,目前公司的生意发展得不错,已开发了4个系列近百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000台,还解决了二十几个村民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