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读大学,豆蔻终于进入绽放的花季,很多女孩纷纷,其貌不扬的那位女生果不其然又成了拥有最多追求者的人。
我甚至曾经一度翻阅过网红Ayawawa对于女性魅力的解说,她认为女人如何变得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提高mv(婚姻市场价值)和降低pu(亲子不确定性),简而言之,就是努力讨好男性喜好。后来因为种种言论不当,wawa被女权主义者们给了。
时间君认识一个刚毕业的姑娘,颜值很高,异性缘很好。可是她经常吐槽自己受到办公室排挤,工作很不顺利。
其实如果你问过她的同事,就会知道,大家一开始对她并没有意见,第一印象都觉得她漂亮大方,所以预设她人也应该不错。可是工作交接几个月下来,发现她没有责任心,犯了错误,往往通过撒娇和来逃避责任,也许刚开始会有男同事怜香惜玉吃这一套,时间久了,不论男女,所有同事都很反感和她合作。
当我们想获取某类群体的关注时,难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希望通过满足对方需求来实现价值的体现,从而获取对方喜欢。
就拿wawa的“女人要男性”来说,本质上体现了人格心理学的“社会同一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外在的举止言行表现,符合某种社会规范或者期待值,那么就会变得看似很有魅力,自然而然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和欢迎。
但是真正能否具备吸引力,要看这个人的内在人格力量,即她的自信程度,进取心和面对挫折的态度等一系列内在的力量感。
时间君喜欢的明星欧巴换了一茬又一茬,曾经因为某个小鲜肉阳光帅气的外表而粉他,后来传出他吸毒等斑斑的新闻,于是惋惜地放弃了关注。
最早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面具词义,戏剧中演员通过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物的角色,演员依据角色需要所画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我们今天所用的人格的概念,是在18世纪才出现的,它的内涵已经有了扩展,具有内、外两个特征。既有像面具一样的外在行为表现特征,也有面具后的内在真实特征。
你一定会考虑对方最近的哪些行为更符合自己预期标准那位,比如自信的刘雯,鲜有绯闻的仙女刘亦菲,可爱励志的周冬雨……等等这些并非,却看起来符合自己目标人设预期,且同样赏心悦目的女性。
人们都有自恋倾向,很容易从爱自己推广到爱与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行为符合自己价值观标准)。如果你的内外一致程度高,反而能更容易吸引到一个真正爱上你的人。
最后我们说说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前些年大街上很流行“”一词,后来改成“”,再后来随着阈值的提升,“高级感”这个词成为了大家新的追捧。可见大家对外貌的追求,逐渐转变成了对内在表达的更高阶审美。义渠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