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魅力重庆
  • 【网络走转改】重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第一课 坐轻轨看电影融入城市生活
  •   鸿恩实验学校的教室实现了信息化多教学(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3月3日电(韩梦霖)近年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给他们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占全部学生85%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就在2011年,该校参加联招考试,上线率在江北区18所中学中排倒数第一,而去年则以51%的上线率排到了第五名。这座坐落于鸿恩寺公园旁、可以俯瞰嘉陵江美景的学校,近年来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城务工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近日,记者走进校园,实地了解该校在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上的经验。

          25米直道恒温游泳池 硬件设备样样高大上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一直十分重视教育资源向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倾斜。记者走进学校在龙脊山半山腰的新校区,宽阔的操场、优美的绿化、崭新的教学楼让人印象深刻,据悉,学校从2015年9月开学才搬到新校区,为此江北区委区投资了1.5亿元,而在此之前该校的学生还在老校区里破旧的板房内上课,新校区占地面积约41亩,在教学设施硬件设备上有了大幅提升。

          走进一间普通的教室,记者发现这里的已经告别了粉笔黑板的时代,实现了信息化多教学,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多设备,教师可通过各种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手段辅助教学。不仅如此,每间教室里还装备了智能系统,可以精准地对某一个班级进行。为改善入学就读的,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专门的直饮设备,孩子们可以免费喝到经过过滤的开水。

          校长张坤介绍,校园里高标准配备了信息中心,安装了70多个摄像头,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安全,还有包括计算机房、舞蹈房、音乐教室、书画室、理化实验室在内的22个功能教室,并引进了现场演播系统,可以实时直播各种学生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学校25米直道恒温游泳池也即将投入使用,学校计划从3年级开始就开设游泳班,让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前全部学会游泳。

          让农村孩子融入城市生活 带学生坐轻轨看电影

          鸿恩实验学校是江北区第一批第一批指定定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原由重庆造纸厂中学、造纸小学、天原化工厂小学、天原技校、天原中学、董家溪小学六校合并,改为江北区猫儿石实验学校,2013年改为现名。学校办学规模39个班,能容纳师生近2000人,目前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有1350人,这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就占了85%。他们的父母主要来自重庆的区县,甚至还有的来自四川邻水、安岳等地,大多在重庆主城务工,这些农村孩子在入学时都面临一个融入城市生活的现实问题,普遍存在心理自卑、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差、城市生活技能缺乏等现象。

          如何让农村孩子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在授业的同时立德树人,从校长到教师,在德育管理上都下了一番工夫。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自卑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每周还会组织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坐轻轨、看电影,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和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每个学期每个教学班都会评选之星,通过开展教育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会的重要意义。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学校都会进行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实际进行礼仪教育,包括入厕文明、乘车礼仪、就餐礼仪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家庭多存在不重视孩子素养提升的现象,学校建立了朗诵、啦啦操、武术、足球、口风琴、校园剧等18个校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全面实施学生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管理、约束、教育、自主发展,每学期评选优秀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老师还帮忙协调家庭纠纷

          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问题,近年来在强化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师待遇上也加大了相关投入力度。据鸿恩寺实验学校校长张坤介绍,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有91人,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市级教师3人、区级教师17人,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也在增强,去年该校一个语文老师的岗位就吸引了20多人报考。

          拥有33年教龄的王小丽,是鸿恩实验学校的一位资深班主任和高级教师,她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就忙着在QQ群、微信群里和学生家长对话交流,有时还会去学生家里帮助协调家庭纠纷、调解家长矛盾。她认为,过去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家长爱之深、责之切,在教育孩子时一味地,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现在通过班主任的,家长们开始明白了陪伴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培育孩子的尚善、做好事的爱心,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有教无类,中国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这一教育,让流动人口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深深期许。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学,办好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如何让这些学校办出特色、脱颖而出,或许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的“样本价值”值得借鉴。(完)

    推荐: